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丧葬

丧葬

关键词:丧葬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清时,汉族丧仪繁缛,讲究厚葬,有“亡人不吃饭,家财带一半”之说。封建等级制度严格,迷信色彩浓厚。有一定功名和官职的人死后,请冠裳(俗称“礼宾”)赞礼,请有官位的人点主(在木主上点红贯神)、祭土(坟地土神)、祭木(祭大棺),大做纸质明器(俗称“纸火”),有的停尸十天半月,有的请阴阳道士设坛诵经,超度亡魂,称为“放泼洒”、“放施食”。民国时,等级制度打破,迷信色彩未减。建国后,丧仪趋简,现行一般经过初终、讣告、成服、入殓、开吊、送葬、复山七个仪程。
初终 人亡后,整容整衣,停尸于地,称为“落草”。然后供饭、烧纸,称为“倒头饭”,“倒头纸”。用水浸新瓦贴尸两肋降温,称为“救尸”。设灵堂,地铺麦草,子孙守灵,称为“坐丧铺”。
讣告 择定送葬日期及安葬茔地后,亡者男性首先报丧舅家,女性报娘家,然后出讣告于大门外,上写亡者名讳、享年、安葬茔地、送葬时间等,称为“门告”。悬挂纸统(筒),称为“亡命统”。
成服 由族内或村内年长者主持在灵前给子孙佩戴孝服,俗称“破孝”,被破孝者称“孝子”。清时,按古制“五服”,即“斩衰”(子、未嫁女或承重孙等服孝3年)、“齐衰”(孙及已嫁女等服1年)、“大功”(堂兄弟、侄等服9月)、“小功”(曾孙、堂侄等服5月)、“缌麻”(玄孙、堂曾孙等服3月)破孝。孝帽、孝袍各有不同形制。民国时,服制趋简,堂兄弟、堂侄、堂曾孙多不成服。建国后,有的仅直系血亲成服。已嫁女、曾孙等复山后谢孝,称为“出门孝”。旧时,成服购买专用麻片,用白布束于额际,子及承重孙戴麻冠,现麻片消失,代之以白布条。
入殓 俗称“掩棺”、“暖棺”。依古制,木棺忌用铁钉和胶粘,用细腰型木榫卯合,木榫称为“纤板”。子女给亡人整衣、净容后抬尸入棺,仰卧伸肢,然后合盖。有的放入死者生前用过的衣物。男性请舅家人在场,女性请娘家人在场。
开吊 送葬前一日,亲友吊唁。一般戚谊送纸张,有的送挽幛,嫡亲奠仪较丰。女婿、外甥送“铭旌”(红绸书写对亡者的褒词)、“祭奠”(馒头及鸡)。亲友来吊,孝子动哀。
送葬 俗称“发引”。老丧在清晨扶柩出户,扎彩色丧轿,长子或承重孙执幡(俗称“引魂幡”)前导,其余孝子男左女右执纤。至墓地,绕墓一周,然后落地。尸棺下入墓井,长子下井清扫棺材,称为“招魂”。然后封土,男性请舅家、女性请娘家先抛土三锨,再子孙抛土,最后齐动手掩埋起堆。丧轿行进途中,北部地区讲究不落地,南部一带亲朋路祭,丧轿落地。少丧多在下午发引,仪式较简。
复山 送葬第三日,孝子齐赴墓地祭奠,修理坟堆,亦称“攒山”。
回族丧葬遵依伊斯兰教仪式。亡故称“无常”、“口唤”(尊真主口唤进入来世),尸体称“埋体”(阿拉伯语音译,意为死者)。提倡薄葬、速葬,停尸最多不超过三日。病人弥留,请阿訇念“讨白”(忏悔)。不设灵堂,不出讣告,不烧纸,不大声举哀。送葬之先,由死者年长至亲给“埋体”洗大净,穿“可凡”(亦称“卧单”,即葬衣),然后放入“塔布提”(坊寺公用送葬的木匣)。阿訇念“都阿”(祈祷词)毕,抬往以坊寺或村庄所设公墓。墓制竖井,旁开偏堂或攒堂。未下葬前,儿子或至亲先下井入堂,修理井壁及地面,然后将“埋体”缓缓放下,头北足南,面向西方,伸肢仰卧。再由儿子或亲人用土坯封闭堂门,下土起堆。办丧期间,丧主一般不起伙,亲邻人送饭,亦不在停“埋体”的房内进餐,表示哀痛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